推广 热搜: 英语  数学  小学  初中  高中  化学 

孩子的自律问题:是本能还是爸爸妈妈的“本事”?

   日期:2025-06-26     来源:www.adkowc.com    浏览:378    
文章简介:不久前,朋友向我吐槽: “我边工作边陪他写作业,本来以为能工作带娃都不耽误,母慈子孝,岁月静好。 没想到才两天,我们两个就相看两生厌了。
孩子的自律问题:是本能还是父母的“本事”?

不久前,朋友向我吐槽:

“我边工作边陪他写作业,本来以为能工作带娃都不耽误,母慈子孝,岁月静好。

没想到才两天,我们两个就相看两生厌了。”

仔细想想还真是,理想中的陪娃学习画面:

我工作来他写字,我做饭来他念书,和和气气共相伴。

实质画面:

写作业,不催着,就不动;

玩手机,不骂着,就不关……”

陪娃学习前,老妈妈内心:“不发火,不骂娃,多尊重,多理解。”

陪娃十分钟后:“算了,我先去读会《活着》。”

有时网上看到其他人家的孩子,不需要爸爸妈妈催,自己天天回家主动写作业,完成后还加几套复习资料,爸爸妈妈平常什么都不操心,孩子次次考A+。

每次看到这类,老妈妈都羡慕到流泪:“如此自律自觉的孩子,能否给我来一打。”

确实,自律性强的孩子,时间管理能力强,主动性强,无需爸爸妈妈太过督促,自己就能管好自己。

不自律的孩子,无时无刻要爸爸妈妈在旁监督,爸爸妈妈少唠叨一句,他立马能“摆烂”给你看。

但其实,孩子身上的问题,总是都是爸爸妈妈教育的镜像。

孩子身上有什么区别,也大多和爸爸妈妈的引导有关。

“自律的孩子未必出色,但出色的孩子肯定自律。”

大家的孩子和其他人家的孩子,可能只差了“自律”这个距离。

教育最大的错觉,是觉得孩子会自觉

网上曾有人列出怎么样逼孩子自律的十条办法,然而评论区的父母却纷纷留言:

“内容很好,但让娃做到太难了。”

“不要说十条,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很好了。”

这还真是不少爸爸妈妈的切身感受:培养孩子自律,实在是太难了!

网上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视频,儿子拿着手机打游戏,父亲在旁边敲桌子提醒时间。

儿子却完全沉迷在游戏中,就算旁边的老爸爸提醒到把手都“砸出血”,孩子也两耳不闻身边声。

评论区的爸爸妈妈们纷纷诉苦:“这不就是我家孩子嘛,一样一样的。”

是啊,这个孩子表现的,不就是大家身边大部分孩子的真实状况吗:自律性差,自主能力低,只须爸爸妈妈管得不够严,他就能一直玩下去,不要说主动学习了,能听爸爸妈妈的话放手手机都很好了。

《清华学霸教子经》里写道:爸爸妈妈要了解,孩子小时候缺少自制力,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,不主动是正常状态,主动是很态。

爸爸妈妈一放养,孩子就“放羊”。

不要随意放养孩子,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自律。

而且,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,不只要克服孩子的惰性,有时还要克服爸爸妈妈的惰性。

不少爸爸妈妈应该都有过类似的历程:

每次假期,最初的几天,和孩子一块制作了各种学习的自律表格,想着努力一假期,开学惊艳所有人,结果坚持了不到一周,大伙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;

每次陪孩子参加各种打卡活动,刚开始,朋友圈整得热火朝天,可不到一个月,就偃旗息鼓了;

报了一学期培训课,实质到课时间不足一半,有时是孩子不想去,有时是老妈妈不想去。

间歇性努力,持续性舍弃。

自律,本身就是反人性的,大家做爸爸妈妈的都办不到,更何况孩子呢?

大部分孩子,天生喜欢的是安逸享受,能做到自律自觉,而且一直坚持下去的,毕竟是少数。

自律不是逼出来的,是养出来的

我有一个学生,作文写得很差。

由于他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,直到疫情停工,才首次见到他妈妈。

和孩子妈妈交流他的学习问题时,我提了不少建议和办法,还宽慰她不需要着急,一点一点补起来,就算进步速度慢,只须有进步就是好事。

没想到不到两个月,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,速度快到让不少人惊讶。

之后在一次推荐活动中,我专门邀请她推荐办法。

站在台上的她特别局促:

“其实,我也不懂如何教孩子写作文,就感觉跟着作文书上的学一定没错。我只不过每周给孩子定一个主题,天天早上让他读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,读完一周再换下一个主题。

孩子读得多了,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。我目前就期望孩子能一直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就好了。”

后来,我也有继续知道过,他母亲外出后,天天早上,仍然会坚持远程陪孩子读作文,风雨无阻。

果然,这个男生之后一路向前,不但作文水平提高了,在其它学科上,也慢慢找到了类似的学习技巧,用最“笨”的办法训练,并且一直坚持了下去。

学期末的时候,整体成绩提升不少。

心理学中,人有“内在动机”和“外在动机”。

内在动机是大家由于喜欢,才去做一件事;外在动机,则是大家会由于某个外在缘由,而去做出某个行为。

就像这个妈妈,她的引导、陪读都是外在动机,孩子成绩提高后获得正向回报,最后由于热爱而去学习,是内在动机。

年幼时,大家容易受外在动机驱使;而越长大,越容易受内在动机的影响。

从外在到内在,其实就是一个按部就班地培养习惯的过程。

所以说,培养孩子自律,事实上是培养孩子培养习惯。

李玫瑾教授曾说:“自律不是逼出来的,而是养出来的。”

当孩子培养好的习惯后,再从这类习惯中收成到好的结果,才能加深内在动力,进而形成自驱力,自动自律。

做爸爸妈妈,是有期限的

一位作家曾说过如此一个故事:

她去拜访朋友时,见到了朋友十八岁的女儿,看到女生和同居男朋友一人拿着一支烟,刺着刺青,对所有人面露不屑。

她想起10年前,初见这个女生时她才8岁,小小年龄就已经显露出了绘画天分。当时她一力劝说朋友要好好培养孩子,朋友却拿各种理由搪塞她,完全不理会她的建议。

当她10年后再见到这个女生,看到她现在的样子,作家不禁心中感慨:

“做爸爸妈妈是有期限的,女生的爸爸妈妈在能管教孩子的年龄,只顾自己,从没看重过孩子的教育。现在,这个教育的保质期已经过了,假如他们目前再想去纠正孩子,就非常难了。”

是的,孩子小的时候,依靠爸爸妈妈,信赖爸爸妈妈,这时是教养孩子的黄金期,爸爸妈妈的话,孩子还是能听得进来的。

但等孩子长大,发现孩子出问题了,再想要回过头教育孩子,恐怕就为时已晚。

别等到孩子羽翼渐丰,才后悔当初对他过度放养。

《儿童进步心理学》中说到,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除去先天基因,后天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尤为重要。

这类影响里,有生物性的,也有社会性的。其中社会性的影响,在孩子成年前,更倾向于爸爸妈妈从小对孩子的行为塑造。

而不同年龄段,孩子心理特征不同。

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,每一个阶段的心理特点,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养,就看上去非常重要了。

关于这类,人民日报曾汇总了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,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养育办法,供爸爸妈妈们参考:

想教好孩子,就要做“成长型爸爸妈妈”

伴随孩子长大,不少爸爸妈妈会发现,一些当下的困惑,都能从以往的教育中找到答案。

特别在知道过儿童进步心理学后,就会了解孩子现在的问题,都藏着以往家庭教育的失误。

譬如,紧急的青少年叛逆,大概是小学阶段被管得太严了。或者,在幼年时没被尊重过独立性,没得到尝试的机会。

所以,父母朋友们可以结合大家的疑问和目的,在表格从中探寻答案。而且,它也可以帮助大家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段,和个性特点做好教育规划——

1、小学一到小学三年级,孩子的自控力常见不强。这个阶段父母最需要耐住性子,做好规划者,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习惯。

2、四小学五年级,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增强。这个阶段,父母可以从规划者转为引领者,邀请孩子参与到培养好习惯的规则拟定中来,培养他们的主动性。

3、小学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,他们的自主意识愈加强烈。这个阶段,爸爸妈妈可以从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为伴随者,把关注点多放在孩子的心理变化上,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,和孩子一块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步伐和生活的变化。

4、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阶段,孩子完全进入青春期。这个阶段的他们自主意识很强,假如此时爸爸妈妈在和孩子的平时交流中态度稍有强硬,就比较容易激起他们的不听话心。所以,对青春期的孩子,爸爸妈妈的角色可从教育者转变为旁观者,从侧面给孩子建议,多鼓励、多尊重、多一定。

有针对性地养育,才能事半功倍。

写在最后:

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质,前面所说的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养育办法,也未必完全适用于每个孩子,所以还需要爸爸妈妈耐下心,多知道,多尊重孩子的个性化特点。

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:

“播种一个行为,你会收成一个习惯,播种一个习惯,你会收成一个个性,播种一个个性,你会收成一个命。”

“没一个出色的孩子,是在爸爸妈妈的放养中长大的。”每一个孩子都值得在爸爸妈妈的悉心养育下成长。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遭到爸爸妈妈的爱与关怀,在他们的指导下茁壮成长,收成光明灿烂的将来。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,他们都将成为独立、自信、有能力的社会人才,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